Guan Xin'gang: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inting of 53-year-old Guangong 民间敬拜关公一千多年来,各种材质和各类造型的关公像应运而生。这些像就造型来讲,大概分夜读春秋坐像、提刀威武站像和戎装骑马像三大类;就肖像而言,多数为南方敬制的关公头戴红缨帽裹软巾的戏曲像。那么,历史上最早载述关公的真像有没有?它又珍藏在哪里?确是一个值得探寻的“谜”。
解州关帝庙地处解州镇西元村,关帝庙西门外的西元村村委会,现有两通保存完好的“关公五十三岁真像”青石碑刻。一通碑刻为关公全身坐像。该碑刻右上方有四行楷书,题为“关夫子像赞”,内文是“今古浩然,正大刚毅,山西一人,并立天地,像存故乡,惠千万祀”。左上方有“解县关夫子故里”篆书印记,下为五行楷书,“此,先圣五十三岁遗像藏于解庙,相传至今面有七痣,须髯稀疏而满颐,明神之下肃然生敬焉”。字下有“汉寿亭侯”篆书印记。中下方为关公全身坐像,关公面有七痣,头佩幞巾,身着蟒袍,腰系玉带,左手执腿,右手抚带,侧身坐在磐石上。卧蚕眉,丹凤眼,美髯长须飘逸,双目深邃而有神地凝视着远方。
另一通碑刻为关公骑马全身像。该碑刻上为篆书“关圣帝君像”字迹、四环吊印画图及“汉寿亭侯”印记。中为关公刻像:关公面有七痣,头裹幞巾,坐骑骏马,身着战衣,右手提刀,左手系缰绳,正身向左遥视,神态英俊威武。下为四言楷书:“义存汉室,致志以忠;春秋之旨,独得其宗。天地合德,君师同功;圣祖文武,百世所崇”。此碑像形象逼真,神态生动,雕刻笔功娴熟,线条遒劲豪放,流畅优美,真实地展现出了关公忠义仁勇的英雄气概,实属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、珍贵罕见。
关公五十三岁真像明显载述:关公面部生有七星痣,眉心中间三粒,鼻子左右各两粒。面有七星朱砂痣,红似点血,因而显得格外威风。传统民俗认为,七星痣也称北斗七星痣。七星寓指天枢宫贪狼星君、天璇宫巨门星君、天玑宫禄存星君、天权宫文曲星君、玉衡宫廉贞星君、开阳宫武曲星君、摇光宫破军星君。若人身上生有北斗七星痣,就是北斗七星君降世,说明此人命中有做皇帝之相。脚踏七星,能管天下兵,必有一番作为。七星痣还代表关公忠义仁勇礼智信,与北斗七星相呼应。
关公五十三岁真像还载述:关公生有卧蚕眉、丹凤眼、美髯长须飘逸。罗贯中编著的《三国演义》,则在此基础上把关公的形象细述为“丹凤眼,卧蚕眉,面若重枣,身长九尺,髯长二尺”。丹凤眼是一种眼睛形状细长,眼裂向上、向外倾斜,外眼角上挑的眼型,因其似丹凤之眼,故称丹凤眼。传统民俗认为,这种眼形的人,天生忠肝义胆,疾恶如仇,路见不平拔刀相助,同时又爱恨分明,受恩必报,重诺守信,乱世中可骤然发迹显贵。卧蚕眉是一种眉尾向上高扬,眉身呈现微弯,眉色乌亮富光,如卧蚕一般。传统民俗认为,这种人天生英武刚强,乐于助人,一般少年就能出人头地,同时又脾气暴躁、心智聪颖。面若重枣是因为从远古时期起,红色便在巫术文化里有避邪、敬畏之意,更是忠心、忠诚的象征。身长九尺,髯长二尺,三国时期的“一尺”约等于现在的24.2厘米,据此推算关公身高应在2.18米左右,髯长应近48厘米左右。由此看来,身材魁梧高大,威武刚毅便是关公形象的重要特征。
据推算:关公五十三岁真像初画像时间,应在东汉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年)绘画的。因此时关公已始封为“汉寿亭侯”,所以有人称之为关公五十三岁“汉寿亭侯” 真像。
据资料考证,关公四十岁(公元200年)时,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,曹操奏请汉献帝,封关公为“汉寿亭侯”,并送铸印于关公。关公五十岁(公元210年)时,周瑜病死,孙权欲感两面受敌,遂采纳鲁肃之计,划南郡以南土地割让给刘备,与其共拒曹操。自此,荆州城一带归刘备占有。第二年,刘备亲领步卒万余人攻取益州(今四川省成都一带),便留诸葛亮、关公、张飞、赵云等将领镇守荆州。关公五十三岁(公元213年)时,刘备围打雒[luò]城(今四川省广汉县),又召令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将领西行入川,荆州城仅剩关公独将镇守。张飞惜别关公时,便请画师为二哥关公刻画了一副五十三岁真像,以了却想念之情。
有史料记载:清代康熙年间,工部尚书张自德就任山西巡抚时,曾在蒲州府帑藏(意指国库)中发现关公五十三岁真像后,即呈送到大内(意指京城仓库),后为果亲王获得。明末清初陶汝鼐编著的《荣木堂诗集续编》卷之二中记载:蒲州府帑藏中保存有关夫子画像,题曰五十三岁时作,当年张自德之子张见阳也随父在蒲州府帑藏中看到过此真像,后张见阳十八岁出任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令后,适逢此地刚为清兵收复,兵燹残重,民不聊生,张见阳为安抚百姓,便利用公余时间,斋沐敬写关公五十三岁真像五十五幅,为百姓驱虐祈福,祈求平安,此事感动了江华百姓。
至于果亲王所获得的汉代关公五十三岁真像现在何处?不得而知。但在《解州全志》卷之十七中却有这样的记载:清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),康熙十七子、国朝果亲王因其善诗词,工书法,擅指画,好游历,进而在拜谒解州关帝庙时,亲笔指绘关帝圣像,并题写诗章及联额,其墨迹宝藏于庙中。诗章有两篇,一则题为“国朝果亲王指绘关帝像赞”,内文是:“春秋大义,炳如日星。心无愧怍,义斯昭明。巍巍夫子,华岳英灵。浩气充塞,方寸精莹。宜乎百世,樽俎常香。绘此义容,仰止丹诚。”另一则题为“国朝果亲王谒解州关庙”,内文是:“英风贯金石,壮节植纲常。庙食遍天下,神栖归故乡。平生一片心,皎如赤日光。当其忠义发,直欲凌太行。万古春秋志,唯公升其堂。入庙瞻遗像,云旆俨飞扬。”
《解梁关帝志•图像》中又记载:“都城旧有帝像,言先朝从大内出者,其面色正赤,面有七痣,鼻凖二痣尤大,须髯则稀疏而满腹,非五缕也……世传关夫子像甚多,今阅解庙石刻为五十三岁真容,与果亲王所绘大略相仿,雄伟壮雅。”《解州全志•金石考》中还记载:“关圣遗像碑在西门外庙内,相传为关圣五十三岁真容,汉建安年间所写。面有七痣,须髯则稀疏而满颐。海内敬奉摹榻,日不暇给,旧碑模糊,乾隆二十七年,知州言如泗重摹上石。”
由此可知,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关公五十三岁真像,应为清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762年)解州知州言如泗在其28年前(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)国朝果亲王所指绘的关公五十三岁真像基础上重摹而成的。现今解州关帝庙西门外的西元村,确存有此真像的青石刻碑。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主任张四有介绍:该碑原由看守解州关帝庙后又移居于本村的张姓道官(掌道教之官)收藏保存,村里现有张道官的世代遗像及墓地。
另从现存的关公五十三岁碑刻画像服饰来看,关公头裹巾帻,身穿龙袍,腰佩玉带,而这些服饰并非东汉末年武将之服。巾帻是我国汉代以来男子以幅巾裹发的主要首服,东汉末年关公头裹巾帻无可非议,但龙袍和玉带却是我国古代帝王的饰品,关公五十三岁时仅为“汉寿亭侯”,所以一些史料中记载该像为东汉年间所绘不实,应为清代国朝果亲王的印象意念之作。
(2015年2月11日来源于作者本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