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鸿寿,1848年出生于南通,艺名三麻子,梨园中尊为三老板、三老爹,是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的业师。他幼年曾在家办的戏班中学过昆曲及徽调。后来父亲得罪上司,全家被杀,只有他一人逃出。年仅十四岁的他,不得已只好搭入徽班演戏。为了避祸,就用了“三麻子”的艺名,“三”与“王”相近,“麻子”是为自己脸上有九颗麻点以自嘲。
他是一个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演员,唱晦调与唱京剧一样有名。他还是一个有名的编导,曾亲自编导了历史剧、连台本剧、现代时装剧多种。他会的京剧究竟有多少,他的徒弟也说不清。一次,他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在北京崇门外茶食胡同广兴园后台喝茶,突然谭鑫培站起来提笔在水牌上写一句:"谭鑫培演戏一年不翻头",王鸿寿跟着也写了"三麻子演三国、列国戏三年不翻头"。由此可见,他的戏路何等宽广。
王鸿寿坐科时学的是武丑,但是善演老生、武生,尤其在演关公戏方面成就最大。他把"三国"中凡属关公的故事,都编成了戏,共有三十余出;并在脸谱、服装、唱腔、造型、身段、念白、大刀式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。他跳出了把关公神化的旧窠臼,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英勇、刚毅、儒雅、肃穆的关公形象,使演关羽为主兼及赵匡胤、关胜、姜维、徐达、常遇春、吴越等、以勾红脸为特征的红生,单独形成了一个行当。因此被尊为"红生鼻祖"。他的传人,除周信芳已自成一派外,最有名的是南林(林树森)北李(李洪春)。各地演红生戏的演员虽然流派不同,但多循着他的路子演。
王鸿寿的表演风格形成于清末,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,开创了“南派”关公之先河。所表演的红生戏别具一格,于继承前辈艺人米喜子、程长庚等表演艺术的基础上,有很大的创造与发展,被尊为“红生鼻祖”。王鸿寿突破了原北派(即米、程一系)关羽戏的局限,变北派塑造关羽形象以肃穆庄严为主的演法为南派的威武激昂,冲淡对关羽的过分“神化”,而加强其刚劲雄武的描绘。王鸿寿对关羽的扮相、服饰、工架、武打、唱、念、表演作了多方面的丰富与创新:变关羽的揉胭脂脸为勾银朱脸,增加了脸谱的线条,加浓脸谱的色彩;变关羽戴黑满或黑五绺髯口为黑三绺;为关羽设计了独用的夫子盔、掩心甲、软靠,特制了青龙刀;借鉴关羽的各种塑像、画像设计了多种优美的造型,又设计了特殊的趟马和刀花亮相;唱法上,他以高亢的嗓音唱徽调,并以昆曲吹腔、梅花板、南韵拨子、西皮、二黄、唢呐二黄等互相配用的方法作为关羽独有的唱腔;注重做派,融合文武老生、武生及架子花脸的表演特色,使之兼有庄重、沉雄、勇猛、威武等多种特色,并增设一名马童来丰富关羽的舞蹈动作。王鸿寿改变了北派强调关羽的“神化”了的偶像式演法,成功的塑造了符合关羽性格的形象,得到“活关公”的美誉。王鸿寿还根据演义小说、历史故事、传说等提供的内容,变演新戏,大量的丰富了关羽戏的剧目,及自《斩熊虎》关羽出世起,直至关羽“成神”止,包括《三结义》、《斩华雄》、《虎牢关》、《斩车胄》、《屯土山》、《斩颜良》、《灞桥挑袍》、《过五关》、《古城会》、《汉津口》、《临江会》、《华容道》、《战长沙》、《单刀会》、《水淹七军》一至四本《走麦城》等共30余出。他对关羽戏的丰富创造成为后来无论南、北演关羽戏的楷模。
王鸿寿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。其父曾任清朝官员,平生爱好戏曲,在南通组办了两个戏班。因拒送寿礼,得罪了一个路过南通的阅海官员,结果以"引良为优"的罪名被参,满门抄斩。王鸿寿藏在一个大衣箱中,得以幸免。
王鸿寿在庚子(1900年)赔款后,来到北京。由于他的关公戏誉满京都,让慈禧知道了,非让他进宫当供奉不可。他听到讯息,便连夜逃走了。
76岁时,他回到上海,在黄金大戏院演《走麦城》时,裆内骑马瘤迸裂,一卧不起,于1924年正月初一病逝。他编了一辈子关公戏,最后竟以《走麦城》作了他的绝命戏。